新闻动态
我与同仁的故事 | 一纸药方,一生榜样
编者按
北京同仁医院是一所承载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院,以精湛的医术与医者仁心,赢得了无数患者的信赖。为深入挖掘这份宝贵财富,医院举办了“我与同仁的故事”征文活动,收到了众多感人至深的投稿,现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刊登,与大家一同感受这份温暖的力量。
自 1982 年初至 2002 年底,我在同仁医院药剂科工作了 20年,也算一名老同仁了。期间,我与许多医生、药师同事一同共事,对同仁医院有着深厚的感情。而在众多同事与前辈中,有一位让我终生难忘的医生——北京同仁医院原中医科主任陆石如。
1964年,我8岁,正在一所寄宿制学校读小学二年级。那时,我患上了急性胃炎,由于父母当时都不在北京,病情一拖就是半个多月,直到后来才去友谊医院就诊,确诊为胃炎。记得当时医院开的药只有胃酶合剂、酵母片和碳酸氢钠片,都是口服药。可服药一段时间后,病情不仅没有缓解,反而加重了。我吃不下饭,还总吐绿色的胆汁,连走路都很困难,更别提正常上学了。
等父亲出差回来,他立刻带我去北大医院做了B超检查,结果确诊为胃溃疡。之后,我的姥爷带我来到同仁医院中医科,请陆老为我诊疗。陆老给我开的药方很简单,只有几味中药材,药材被分成一小包一小包的,我每天按医嘱熬成药汤服用。吃了一段时间中药后,我的病情逐渐缓解,终于能正常吃饭了,又过了几个月,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已经可以回学校上课了。
考虑到我要在学校继续服药,陆老特意嘱咐中药房,把中药磨成粉剂,再分装成小包装,方便我每天用开水冲服两次。就这样,我一直坚持服药到小学三年级,生活基本恢复了正常。
后来,我在网上查到,陆老是京城有名的老中医。他 1954年在北京市第三医院中医科工作,1960 年调入北京同仁医院,担任中医科主任。
我的姥爷也曾跟我讲过他与陆老的过往。原来,两人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就相识了,当时他们都在北京的中学工作。有一年,姥爷家的一位亲戚利用假期回老家探亲,不料途中遇到洪水,没能按时返校。回到学校后,校领导竟打算辞退这位亲戚。就在这时,陆老主动找到校领导,对校长说:"您要是辞退这位老师,不如先辞退我。我懂医术,就算离开学校也能靠行医糊口;可辞退了他,他们一家人就没了生活来源,这不等于是要他的命吗?"在陆老的据理力争和帮助下,这位亲戚最终保住了工作。
解放前,我的太姥爷生了病,家里便请陆老上门诊病。那时,我的姥爷还是一名穷教员,仅凭一己之力养活全家10 口人,生活十分拮据。陆老深知姥爷家的难处,为了不让姥爷多花钱,他每次坐人力车到胡同口就提前下车自己付了车费,再步行走进胡同到家里来。诊病结束、开好药方后,他也坚决不肯收出诊费。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我的太姥姥已经 90 岁高龄,不小心摔了一跤后发起了高烧。姥爷十分着急,连忙请陆老来家里看诊,还忧心忡忡地问陆老:“是不是该准备后事了?"陆老仔细为太姥姥号脉后,安抚道:"没什么大事,吃几副药就会好。"果然,太姥姥服用了陆老开的中药后,很快就恢复了健康。
如今,六十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回忆起陆老,总觉得自己还像当年那个孩童一样,满怀崇敬地仰望着他。正如我姥爷所说,陆老不仅医术精湛,更有着高尚的医德。他是治愈我童年疾病的恩人,更是我们所有从医者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