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障碍访问 | English

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SPECS 2030”倡议中国行动正式启动

浏览次数: 发布时间:2025-10-29
字号:
+-14

  为响应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眼健康战略,推动“ SPECS 2030” 倡议在我国落地实施,2025年10月24日上午9时,由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和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指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承办的“SPECS 2030”倡议中国行动启动会在北京饭店隆重举行。来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领导、WHO总部、WHO驻华代表处、西亚太地区专家组、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委员、各省防盲技术指导组及办公室工作负责人、国内外长期致力于眼健康工作的机构、眼镜协会和NGO组织等近百人参加了会议。

未矫正的屈光不正是儿童和成人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基于此,世界卫生组织提出SPECS 2030倡议,通过聚焦“改善屈光服务的可及性(S)”、“加强专业从业人员的能力建设(P)”、“增强群众相关内容科普教育(E)”、“降低屈光服务成本 (C)”、“相关监测和评估体系建设(S)”等五个关键行动,促进眼健康水平提升。

30.jpg

31.jpg

开幕式&论坛 凝聚多方共识,锚定行动方向

开幕式及主旨论坛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常务副院长袁进与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非传染性疾病技术官员孙佳妮共同主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党委书记农定国代表承办单位致辞,他表示,北京同仁医院作为我国眼健康领域的核心医疗机构,将全力支持“SPECS 2030”倡议中国行动推进,为提升全民眼健康水平贡献力量。

32.jpg

随后,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一级调研员易乐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副处长杨培蔚、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 Martin Taylor、国际防盲协会西太区主席Brandon Ah Tong分别致辞。易乐来指出,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SPECS 2030” 倡议中国行动的启动,是落实《“十四五” 全国眼健康规划》的重要举措,各级防盲技术指导组作为我国眼健康工作重要的技术支持力量,要积极响应倡议,开展相关工作,贡献智慧和力量;杨培蔚表示,北京市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率先推进屈光不正防治试点工作,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经验;Martin Taylor高度肯定我国眼健康工作成效,认为中国行动将为全球“SPECS 2030” 倡议落地提供重要参考;Brandon Ah Tong则期待通过国际协作,推动亚太地区眼健康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33.jpg

在主旨论坛环节,世界卫生组织总部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卫生部负责人 Alarcos Cieza 指出,当前全球视力健康形势严峻,2020年全球近视病例达26亿例、老视18亿例,预计2030年近视病例将增至33.6亿例,未能矫正的屈光不正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重点关注议题。

世界卫生组织总部视力和眼健康项目主管Andreas Mueller 介绍,针对全球眼健康困境,世界卫生组织已构建多维度解决方案:一方面推出以人为本的整合性眼保健(IPEC)方案,配套眼保健干预包、能力框架等资源,目前已有26个国家启动实施;另一方面围绕五大战略支柱推进工作,同步发布《视力筛查手册》等技术资源。目前相关行动已获WHO大会、联合国大会政策背书,中国、印度等国已积极参与,后续需推动多部门协同,让更多人享受优质可负担的眼健康服务。

34.jpg

随后,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正式发布《SPECS2030 倡议:中国行动方案》,明确我国实施 “SPECS 2030”倡议的具体路径、重点任务与责任分工。他表示,我国已将近视防控纳入政府考核体系,有效遏制了近视患病率上升趋势,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群因认知不足、服务可及性差等问题,戴镜率尤其是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他强调,我国将依托世界卫生组织资源,深化国际合作,通过构建基层验光点、培育眼科专业人才、发布《中国老视蓝皮书》、降低服务成本、搭建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监测体系五大举措推进工作。该行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世界卫生组织支持、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牵头,目标到2030年实现全国有效屈光不正矫正覆盖率提升40%、老视矫正服务覆盖率年均提升5%,推动我国眼健康服务体系升级,向全球分享眼健康治理“中国方案”。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孙兴怀以《2030 视界愿景:消灭可避免的视觉损伤:多方协作赋能基层的思考》为题作分享,他指出,基层是屈光不正防治的关键环节,需通过政策倾斜、资源下沉、技术培训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才能实现全民屈光不正覆盖目标。

大会发言 分享实践经验,破解防治难题

大会发言环节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金子兵主持,多位专家围绕屈光不正防治实践展开分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常务副院长袁进以《中国屈光不正防治的现状与挑战》为题,通过核心数据剖析我国屈光不正防治现状: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虽呈下降趋势,但整体仍处于高位,且农村地区近视筛查覆盖率低于城市;成人老视人群中,仅不足50%接受规范矫正,农村、偏远地区服务缺口显著。他同时指出,防治工作面临资源分配不均、基层技术普及不足、群众认知偏差等挑战,需针对性突破。

35.jpg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以《近视筛查可及性:数字赋能》为题,介绍了数字技术在近视筛查中的应用经验。他表示,通过研发便携式智能筛查设备、搭建远程筛查平台,将近视筛查服务延伸至偏远地区,使筛查效率提升 3 倍,且准确率达 95% 以上,为破解基层筛查技术瓶颈提供了可行路径。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梁凌毅以《以始为终,精准发力,以 SPECS 助力普遍的眼健康》为题,提出将 SPECS 倡议“五大支柱”与我国地方实践结合的具体思路:在广东,已通过 “基层验光点+区域中心”模式提升服务可及性,依托规范化培训提升从业人员能力,下一步将结合老视筛查推进科普教育,切实将国际倡议转化为地方实践。

中国眼镜协会职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戴维平以《响应倡议 共同行动》为题,介绍了眼镜行业的响应举措:协会已推动制定验光配镜服务国家标准,规范服务价格体系,同时联合会员企业开展“光明公益行”活动,为偏远地区群众免费验光配镜,未来还将推动国产验光设备研发,助力降低服务成本。

学术讨论 聚焦核心议题,明确落地路径

下午开展的学术讨论由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王宁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邹海东共同主持,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全国各级眼科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参与研讨。

讨论围绕“中国实现全民屈光不正覆盖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应对路径”与“中国推动 SPECS 2030行动重点工作领域及行动方案落地”两大核心议题,各省专家普遍认为,应针对儿童青少年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其规范配镜与佩戴的意识;面向老视人群,则需加强科普宣传,增强对老视的认知并提高屈光检查参与度。同时,应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提供合格的产品与服务,并加强相关人员的专业培训。在国家层面,建议积极推动将基本屈光不正矫正服务纳入医保范围,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以保障眼视光服务与眼镜验配质量,并针对医疗资源不均的地区,推动验配技术下沉至社区层面。

为支持“中国推动 SPECS 2030行动重点工作领域及行动方案落地,北京同仁医院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办公室,联合中山眼科中心防盲办公室共同翻译了WHO提供的眼保健技术指导材料:《眼保健能力综合行动指南》、《学龄儿童视力和听力筛查实施手册》、《近视健康教育实施工具包》、《眼镜质量标准概要指南》等系列工具包,为中国的行动方案提供操作指导。

36.jpg

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是我国眼健康服务体系的重要升级,更是中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提供公共卫生领域国际公共产品的关键实践,标志着我国屈光不正防治工作正式迈入标准化、国际化发展新阶段。通过政府、医疗机构、行业协会等多方协作与创新,力争实现“让群众看见清晰未来,让世界看到中国方案”的目标。为实现"人人享有看得见的权利"贡献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