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ature子刊在线发表王宁利团队/朱玮团队联合攻关新成果
王宁利教授团队与朱玮教授团队自2016年以来紧密合作,在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国家级项目支持下,授权了一批核心发明专利,研究成果共同发表于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Cell子刊iScience等国际权威期刊。基于此双方团队继续紧密合作,首次发现多能干细胞衍生的类小梁网细胞(ITGA6阳性细胞)可重塑青光眼房水流出通路,为青光眼小梁网修复重塑治疗和青光眼微创杂交手术带来新的希望。近日,相关科研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影响因子:15.7)在线发表。


小梁网(TM)细胞数量减少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关键致病原因,然而,重塑修复小梁网的治疗方法却非常有限。诱导多能干细胞衍生的类小梁网细胞(iPSC-TM)可有效恢复房水外流。在此,课题组进行了一项多模态RNA测序分析,以阐明小梁网再生的分子机制。课题组的聚类分析鉴定出一组iPSC衍生的α6整合素阳性(PSC-ITGA6+)细胞,其转录组特征在原发性小梁网(pTM)细胞中未见。这些iPSC-ITGA6+细胞不仅能刺激pTM增殖,还能促进青光眼患者小梁网和施累姆氏管的再生,其效率远高于其他iPSC-TM亚型。与iPSC-ITGA6+细胞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内源性pTM细胞的增殖和年轻化,这主要是通过iPSC-ITGA6+细胞内长链非编码RNA核旁斑组装转录本1的转录以及旁斑的大量聚集来实现的。通过MENβ相关RNA增强旁斑组装可促进pTM的年轻化和增殖,这为小梁网再生提供了一种新颖且有前景的方法。
结合这一生物技术高效重塑效果,融合Schlemm's管再通手术精准投送及靶向定位,则可创建青光眼小梁网流出通路重建重塑杂交手术,开辟青光眼治疗的新模式。
青岛大学封鹏超和张晓燕、美国杜克大学Chen Yu博士、中国海洋大学徐彬副教授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武珅助理研究员为本文的第一作者。同时,该项工作还得到了美国爱荷华大学Markus H. Kuehn教授的大力支持。

共同通讯作者 王宁利
王宁利,现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会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眼科学会主委。是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前任主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术咨询委员会学部委员,国家杰出医师,国际眼科科学院院士。亚太眼科学会前任主席、现任世界青光眼协会主席(全球首位华人学者)。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78篇,他引10008次,其中Cell主刊及Nature、Lancet、 Cell、JAMA、NEJM子刊论文14篇。发表论文总他引35251次,H指数88。连续 11 次入选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榜,入选21世纪全球眼科领袖榜。承担重 大、重点项目16项,组织编写我国各层级眼科学统编教材7部。主编国际专著 3 部。牵头制定共识19部、指南6部、团标1项;共同制定国际指南2部。作为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43项,其中发明专利17项;转化转让19项。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何梁何利科 技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