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治疗
一、 初识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简称“糖足”)是糖尿病发展到中后期最棘手、治疗花费高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足部出现破溃。即便积极治疗,仍有约19%的患者面临截肢或截趾(因下肢坏死),还有15%的患者可能失去生命。糖足合并严重感染,是短期内导致肢体坏死或死亡的关键原因。此外,很多糖足患者创面即便最终愈合,往往也是经历了持续半年以上的治疗。正因如此,千万不要以为糖足不过是“脚上破了个小口子”,糖足是公认的全球性医学难题。
通俗来说,诊断糖足需满足三个条件:第一,患有糖尿病;第二,足部出现破损;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存在下肢神经病变或动脉病变(或两者都有)。三个条件缺一不可。糖足可分为三种类型:神经型、缺血型、以及两者并存的混合型。在我国,混合型最为常见,其次是缺血型。糖尿病容易引起下肢动脉堵塞,导致下肢缺血,因此糖足患者通常需要到血管外科就诊,评估动脉通畅程度或者治疗动脉狭窄闭塞病变。
如果糖尿病患者存在下肢神经病变或动脉病变,但尚未出现足部破损,就属于“高危足”状态。预防“高危足”进展成“糖足”,是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用这样几个关键词来描述糖足:“长期血糖控制差”、“足部破溃”、“破溃迅速腐烂或坏疽”、“难以自行愈合”、“普通换药基本无效”、“治疗时间长”、“高致残率(截肢/趾)”、“高死亡率”、“高花费”、“容易复发”。
二、 糖尿病足的治疗
糖足往往涉及多种问题,如下肢动脉病变、足部骨骼异常、感染和营养不良等。因此治疗不仅需要内分泌科严格控制血糖,还常常需要多学科联合治疗,包括血管外科、创面修复科、骨科、整形外科、营养科等;如果发生全身严重感染,重症医学科(ICU)也要介入。
特别要强调的是,控制感染、防止其扩散至全身,是治疗中的头等大事。如果足部形成脓肿,通常需要手术切开引流。如果存在肢体不可控制的感染,则需要截肢。
如果感染可控制,对于下肢动脉严重闭塞的患者,接下来最关键的就是通过血管外科手术“打通”血管。目前大多数患者可采用微创手术——下肢动脉介入治疗。过去的介入治疗主要通过球囊扩张和放支架来解除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病变,近些年我国介入技术有了巨大进步,例如应用新型球囊(如药物涂层球囊、巧克力球囊等)、斑块旋切技术等去除动脉内斑块、以及支架的不断改进,使动脉通畅率有了明显提高。血管外科解除下肢动脉狭窄和闭塞,是其他治疗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
三、 如何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风险?
糖足治疗困难且过程漫长,但预防其发生和复发比治疗容易得多。请大家记住以下几点:
1. 严格控制血糖,这是最基本的预防措施。
2. 每日检查足部,特别留意足底和足趾之间是否有破损。如自己不便检查,请家人或护理人员帮助检查。
3. 多参加糖尿病足相关的健康讲座,学习日常护理知识,比如皮肤保养、正确修剪趾甲等。
4. 选择合适的鞋子:鞋头宽松、鞋底厚硬、内部柔软平滑、透气性好,选择有鞋带或有魔术贴调节松紧的鞋。推荐穿专用的糖尿病足防护鞋。
5. 避免用热水泡脚;建议使用水温计,水温不宜超过38℃。
6. 定期到医院检查,检查频率根据每位患者足部评估结果制定,从每月一次到每年一次不等。